按: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普及,各類企業對利用互聯網實現融合創新的生產性需求日趨強烈,各種面向生產的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消費性互聯網在快速向生產性互聯網創新發展,成為當前推動產業變革與經濟升級的重要力量?,F將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撰寫的《積極發展生產性互聯網,支撐工業創新轉型》一文轉發,供參考。
積極發展生產性互聯網 支撐工業創新轉型
一、 生產性互聯網的概念及發展趨勢
生產性互聯網是以支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主要功能的互聯網服務,通過打通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系統、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工業控制系統和生產線設備,實現企業內外部的研發、設計、生產、運營、管理、銷售、服務等互聯互通,提升效率和決策水平,降低成本,推動創新。
生產性互聯網的發展已成為全球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互聯網由消費性應用向生產性應用拓展提供技術基礎,互聯網與工業的加快融合在技術、流程及生產經營等方面正在加快塑造新模式。比如:眾包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網絡,波音的眾包生產、蘋果的眾包研發以及可口可樂的眾包營銷模式都極大提升了企業生產經營效率。新模式的不斷發展催生出了移動電子商務、社交營銷、O2O、智能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互聯網新興服務業態,例如:美國B2B市場規模已達到8萬億美元,已成為其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載體。
面對這一趨勢,發達國家從戰略的高度加快前瞻部署,大力發展生產性互聯網應用與服務。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戰略,旨在推動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美國政府提出總統創新伙伴計劃(PIF),并將網絡物理系統(CPS)技術與服務作為扶持重點。企業方面,GE與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管理咨詢巨頭埃森哲以及云平臺廠商Pivotal共同致力于打造工業互聯網,旨在為工業生產提供實時大數據采集分析服務。
我國生產性互聯網在應用服務領域有著較好的市場、技術與產業基礎。截至2013年底,我國互聯網網民數量達到6.18億,規模超過美國2倍,為產業發展奠定市場基礎。一批互聯網企業脫穎而出,發展勢頭迅猛,互聯網上市企業總市值達2.5萬億(含阿里估值),7家進入全球市值前30名。近幾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我國生產性互聯網取得了一定進展,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搜索引擎、社交營銷等均由本土企業占據主導,移動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正在加快推動服務業的深刻改革。網絡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農村、公共管理、教育醫療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日漸顯現,為生產性互聯網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機遇。我們要認真把握當前形勢,抓住生產性互聯網引領變革的時間窗口,加快推動產業發展,助力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我國生產性互聯網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生產性互聯網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各環節之間的融合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具備一定條件,也存在一些基本規律?;ヂ摼W與工業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屬性和特征,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之間對于融合發展也存在認識差異,因此,國內生產性互聯網應用服務發展成熟度與產業需求相比還有著較大差距。
(一)側重消費服務的互聯網暫時難以滿足工業生產性需求
當前,我國互聯網服務主要是側重于消費型,重在用戶體驗,發展的模式也是重市場開拓,輕資源和技術的研發與整合。這種互聯網基因與企業生產性需求存在較大差異?;ヂ摼W創新強調的是開放、共享,而工業生產體系對穩定和安全性要求更為嚴苛,兩者的特性與體系不相契合,表現為現階段互聯網與工業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銷售和上游設計等環節,缺少直接發生于生產過程。
(二)生產性互聯網供需雙方存在認識差異
因行業差異與專業壁壘的影響,作為供需雙方的工業企業和互聯網服務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存在不同。一些工業企業或對互聯網的創新理解不夠,缺乏開放共享精神和自我變革勇氣;或對互聯網思維認識盲目,迷失于各種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聯網企業對工業領域的創新需求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費者端琢磨“眼球經濟”,或因缺乏對工業生產的足夠認識而“不接地氣”。既了解工業又熟悉互聯網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構成了障礙。
(三)應用服務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目前我國生產性互聯網服務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理念落后,國際化程度較低。生產性互聯網服務業中的很多企業是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創新意識很強,但服務的層次和技術含量偏低。專業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專業服務集中于低端市場,缺乏高端服務、個性化服務、復合型服務,使得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很多新興互聯網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四)支撐創新轉型的舊體系改造和新產品推廣的專業服務不完善
如何在保證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將既有生產運營、管理體系與互聯網更好地結合,是傳統企業互聯網化轉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此外,生產性互聯網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融合性產品或服務,目前相應的標準體系在行業的上下游間暫未統一,接口困難,各方自行推動的標準建設帶來較高的重復建設成本,相關政策法律也存在缺失。
(五)促進生產性互聯網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一是融合性領域的相應法律法規不到位或不完善。二是生產性互聯網應用服務存在多頭管理和信息不共享問題,尤其是對于新興領域,很難做到對新出現的問題及時跟蹤和及時解決。三是新興領域的監管存在缺位或越位問題。四是生產性互聯網相關統計制度不健全,統計范圍不確定,其產出價值往往被低估。
三、采取措施促進生產性互聯網發展
我國應把握當前生產性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時點與歷史機遇,瞄準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強化應用創新,逐步實現我國工業面向智能化的整體突破。
(一)加強戰略指導,統籌銜接相關規劃
加強戰略指導,研究提出促進生產性互聯網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十三五”規劃的集中制定為契機,加強生產性互聯網規劃與信息化規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重點工業領域規劃、我國制造2025戰略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切實發揮生產性互聯網發展對于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創新轉型的重要作用。
(二)努力突破生產性互聯網發展的壁壘
彌合互聯網與工業生產理念、制度、技術和市場方面的分隔,在多個層面實現互聯網與工業行業的充分對接,鼓勵產學研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生產性互聯網發展,搭建常態化的企業交流互動和業務宣傳推廣平臺,形成生產性互聯網領域知識資源共享和互補。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管理機制,加快完善標準體系和融合產品認證機制。集中國家力量突破核心技術與產品,強化關鍵設備和重要系統的安全可控,完善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運行安全、信息資產安全檢測機制。
(三)扶持生產性互聯網重點發展領域
突破信息獲取和感知識別技術瓶頸,推動工業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能源、原材料、裝備等行業的應用。鼓勵汽車、裝備、鋼鐵等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構建網絡化智能制造系統,為生產性互聯網發展提供原動力。在電子信息和消費品領域組織推廣規?;瘋€性定制、移動O2O、移動社交營銷、用戶交互平臺等模式。對于我國兩化深度融合以及互聯網對傳統領域深入滲透有著重大意義的項目,要采取多種政策加強扶持,加快促進生產性互聯網發展。
(四)鼓勵相關服務企業積極轉型,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鼓勵消費型互聯網企業抓住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發展的機遇,充分了解工業企業需求,積極拓展生產性互聯網業務,從消費性服務向生產性服務拓展。對于工業軟件與IT服務企業,鼓勵企業自身互聯網化轉型的同時,加強產業鏈縱向整合,提高軟硬件、網絡、平臺、應用、流程藕合的一體化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為工業企業提供基于互聯網高端綜合集成服務,培育生產性互聯網解決方案的專業力量。
(五)加強對生產性互聯網應用服務監管,完善發展環境
研發制定新型數據中心的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將生產性互聯網應用及服務納入市場監管范圍之內,針對生產性互聯網新型服務業態,開展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的前瞻性研究,加強管理的預見性;盡快完善生產性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標準體系,包括質量標準、管理標準、資質標準、服務設施標準等方面,促進公平交易與竟爭;探索建立適應生產性互聯網發展的統計標準體系。
(選自2014年第71期《工信部簡報》)